Skip to content

光碟機工程師的逆襲 從筆電到德國汽車產線,這台MIT機器人都能做

光碟機工程師的逆襲 從筆電到德國汽車產線,這台MIT機器人都能做

廣達旗下的MIT品牌達明機器人,躍升全球第二大協作型機器人廠商。原本快被淘汰的光碟機工程師,如何打造這台MIT機器人?在科技台商回流台灣的此時,達明機器人又有什麼樣的新商機?

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的接待室,最近冒出一個會移動的新玩意。所有到過他接待室的客人,都體驗過被機器人「奉茶」的經驗。
一台無人操控的機器人,自由地在客人身旁移動,將客人點好的咖啡、茶,精準地送到茶杯墊上,絲毫沒放錯。原來機器人有「眼睛」,透過視覺辨識茶杯墊來配對飲料,聰明將飲品送到對的客人面前。
這台林百里的「新寵」,正是集團旗下廣明光電的MIT自創品牌「達明機器人」的傑作。
林百里接待室這款機器人只具備很基本的功能,另外有內建視覺辨識的協作型機器人「TMRobot」,已被運用到號稱最難以用機器人取代人力的筆電、伺服器產線的工序上以及汽車、面板業的產線。
達明機器人和其他傳統型機器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如同智慧手機app的使用操作介面,讓使用者過去需要一個多月的系統整合時間,現在縮減到5分鐘就能完成,協助許多大大小小的工廠省下人力和硬體建置成本。

短短兩年,市佔率攀升至全球第2

根據Interact Analysis的統計,2016年底才正式有產品開賣的達明機器人,短短兩年內,在2018年已攀升到全球市佔的二的協作型機器人廠商,僅次於丹麥的Universal Robots。
事實上,達明機器人是一群光碟機工程師的逆襲,在父母不疼、姥姥不愛的狀態下,自行生長出來的轉型故事。
達明就在桃園龜山的華亞工業區,低調地座落在龐大的廣達電腦總部對面廣明光電的廠辦內。
交大電機碩士畢業的達明機器人執行長陳尚昊及董事長何世池,兩人原本是光碟機大廠建興的同事,後來一起成立廣明光電。廣明曾經發明過全世界第一台薄型光碟機,光碟機全盛時期曾和聯發科爭過股王寶座。

從光碟機研發跨入機器人領域,對達明機器人執行長陳尚昊來說,其實是回歸「本行」,因為他在交大電機所專攻的是機器人和電控研究。(王建棟攝)

會跨入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機器人領域,「也是被逼的啦,」陳尚昊打趣的形容。

這句話乍聽像玩笑,卻是真實。陳尚昊一直記得,廣明剛掛牌沒多久,來恭賀的林百里就對著他和何世池開玩笑說,「光碟機會不見」。陳尚昊心裡還低估著才剛掛牌正旺,老闆就這樣觸霉頭。
沒想到,林百里一語成讖。隨著網路寬頻崛起,年輕族群都在線上看影片,SSD固態硬碟問世之後筆電愈來愈薄,甚至許多人在智慧手機上作業,光碟機成了被科技浪潮淘汰的產品。
「連我自己都不太用光碟機了,當時就在想要如何用核心能力轉型開發新產品,」陳尚昊坦言。

光碟機與機器人看似無關,本質相通

會跨入機器人領域,看起來跨域跨很大,但其實對何世池和陳尚昊來說,卻是回歸「本行」。
何世池在倫敦帝國學院讀博士,讀的就是醫療協作機器人,很巧的陳尚昊在交大電機所讀的也是機器人和電控研究。
「在我剛畢業那個年代,同學不是進半導體業,要不就是去中科院做飛彈,」陳尚昊坦言自己不想去做產線工程師,比較想做研發,當時光碟機正起飛,於是就去做光碟機研發。

「事實上,機器人和光碟機的核心都是控制,」陳尚昊坦言,這種機光電工控制的概念,其實相通。

2011年,廣明內部擁有機器人技術底子的人才,包括何世池、陳尚昊等工程師,開始投入機器人研發,一開始和工研院合作一年做出四軸機器手臂。
但只做了一年陳尚昊就決定放棄這個四軸機型,因為發現這種傳統四軸型機器手臂無論如何努力做,都很難與市面產品有所差異。如果賣得便宜,中國廠做得比你更便宜;如果賣得貴,大家都會去買歐洲品牌,沒人願意嘗試用台灣的新品牌。
正在傷腦筋要做什麼新產品時,協作機器人界的龍頭大廠Universal Robot有一天到廣明的實驗室,陳尚昊當時一看到UR的機器人簡直驚為天人,因為對方的機器人可以移動,拉進實驗室之後很容易就可以裝設與操作。
「當下我就說啊,這就是我們希望做的東西,因為不像傳統型的都關在柵欄裡,這種機器手臂可以移動,」他說。

沒有傳統機器人的思考包袱,反成優勢

在2011年時,全球使用協作型機器人的數量還很少,不超過兩千台,就連機器人大廠KUKA也只有概念機種,但陳尚昊和何世池看好它未來的發展潛力,就決定投入研發設計。
當時整個團隊60個人,不斷絞盡腦汁想著如何做出和別人不同的協作型機器人產品。「外型設計突破比較困難,我們希望能在user interface(使用者介面)跟別人差異化,」陳尚昊說。
憑著出身消費性電子業的背景,廣明這群工程師沒有傳統機器手臂設計的思考包袱,他們希望可以設計出使用全圖像式的介面。

「你點開UI就會出現電子產品,像是手機、電腦的app使用介面,操作很簡單,」達明機器人行銷設計中心總監黃品舜坦言。設計的概念雖然是工業應用,但必須具備消費性產品的使用直覺。只要灌好軟體,透過智慧手機、平板就可以操作,捨棄傳統工業用機器人需要繁複的操作手冊和軟體編碼。

此外,相較於其他機器人公司,將近期熱門的視覺辨識軟體外加上手臂,廣明的工程師則是從機器人一開始設計就將視覺辨識的功能直接內建在機器人身上。

(王建棟攝)

第一次出國參加國際大展,便引起注意

2015年,廣明將自家研發的機器人取名TechMan (TM) , 直搗日本東京國際機器人大展。沒想到打破傳統工業機器人的設計介面引起在場廠商的注意,當時廣達副董事長梁次震看到消息還特別飛去日本。隔年TechMan就挑戰德國漢諾威大展,當年年底就正式成立達明機器人。

一名汽車零件廠商在韓國展場看到達明的TechMan,就對達明的員工比喻,「你們這款產品就像smartphone,傳統型機器人手機就像feature Phone。」

「當時聽到這間汽車大廠這樣說,內心當然很高興,」陳尚昊透露這家汽車零件廠後來也成了達明機器人的客戶之一。
根據Interact Analysis最新市調統計,達明2017年市占率與第2名FANUC相近,排名全球第3,至於第4名是位於美國波士頓的協作機器人公司RETHINK ROBOTICS,該公司在2018年10月破產後,專利商標被德國Hahn收購。
2018年達明已位居協作機器人第二大,緊追Universal Robots之後。從2016年至今,短短兩年,達明的代理商超過100家,遍及歐美日中等地。
事實上,可移動、裝設容易、且可以和人一起工作的達明機器人,已經悄悄應用在人力不容易被取代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如筆電、汽車零件產業、面板等產業的生產流程上。

貿易戰開打,達明機器人正好可以派上用場

像最近貿易戰打得兇,部分電子產品如伺服器、筆電等產線都思索著回流台灣,正好達明機器人可以發揮效用。
譬如筆電需要塗膠,以前都要人工餵料,放上協作型達明機器人,就不需要人力完成這道工序。
智慧手機上的logo需要用雷雕,達明機器人透過視覺功能,可以將機殼精準放置於雕刻針下,雷雕完成後自動送往下一個工序。過去需要人來手動餵料、置放,如今可用機器人取代這類重複性高的工序,將人力釋放出來。
像是目前包括伺服器、筆電等製程中的SMT,達明機器人可以取代七到八成的人力。

「一條SMT打板線,需要約20多人放板子、翻板、裁切、測試,這都能用協作型Robot取代,但如果是傳統型機器手臂需要圍起來的空間,原本的SMT線就放不進去,但我們很有機會,」陳尚昊很有自信。

他的自信其來有自,包括廣達在中國松江和林口廠內,已經有筆電、伺服器的產線,據了解達明機器人已經導入包括SMT線在內的數個製程。
但因廣達客戶包括蘋果、Google、臉書、亞馬遜等大廠,客戶資訊敏感,因此陳尚昊低調不願吐露太多。
從一開始的60人,到如今達明機器人已經有300名員工,近期還在擴增產線。「現在很多產線都模組化,工序很重複、很單調,都可以讓機器人來作,我們也是希望讓人來做更有價值的事,」陳尚昊笑著說。
一群原本快被科技潮流淘汰的光碟機工程師,轉個領域再度在新領域發光。「你必須不斷的差異化,才有競爭力,」陳尚昊說。(責任編輯:吳凱琳)

新聞來源: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5533